以中國對日抗戰的題材的電影多如牛毛、難以勝數,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已經被消費過度的題材。但是一種題材之所以會不斷地被提起、被使用,必然有它的引人入勝之處,而對日抗戰對中國人而言,就是這麼一個題目。我不願在這裡討論這場戰爭,也不想去評斷功過,我只想單純討論今天我欣賞到的這部電影, 《葉問》!
先說說看它有多好看、多感人吧!當我看到電影快結束的後段的時候,除了坐在我身旁的Bonnie從電影中段開始就不斷傳來的抽泣聲之外,電影院內幾乎到處都是抽鼻子的聲音。當然,我自己的眼淚也充盈在眼中,隨時都可能決堤。一部被認為是動作武打片的電影,卻讓電影院內的觀眾全都紅了眼眶、酸了鼻頭,就因為它運作民族情緒運作的非常成功。最近一部同樣以武打動作片連結民族情緒的電影應該是李連杰所主演的《霍元甲》。兩部片相似的成份不少,同樣有武功高強的主角、同樣有打擂台的劇情、同樣把中日對決連結在中國抗外的時空背景裡,但《霍元甲》的時代背景是清末,而《葉問》的時代背景則是更加敏感的對日抗戰期間。比較起看《葉問》的觀眾落淚的情形,看《霍元甲》落淚的觀眾卻少得多,除了中日八年戰爭的敏感性更高,《葉問》的劇情更多的是無奈、無力。試想,原本家境富裕、生活優渥的葉問因為戰爭而生活頓挫;因為民族情緒激昂、因為朋友被殺,而出手反擊;因為身手卓絕、武藝高超,而被迫必須和日本軍人對戰,最後因為勝利加上被日本軍人偷襲而激起圍觀民眾強烈的反抗情緒,這種種的劇情所表達出的無奈,和貼近歷史教育的故事情節,在在都能激起電影院裡觀眾的同理心。而我認為這正是讓觀眾們鼻酸落淚的原因。
歷史是一種宣傳工具?絕對是的!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都被視為是引起戰爭、發動侵略的國家,但是日本幾乎不見道歉、反省,而德國卻是不斷地向猶太人民族低頭認錯!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中被稱為鴉片戰爭,但在英國則被稱作中英戰爭,為什麼?因為這樣從名稱裡就看不到英國為了毒品販賣而發動戰爭的不義之處!還有太多太多例子可舉,同樣的一件事情換了一個名字之後,似乎就被漂白了!問題就不見了!當看完《葉問》之後,我回家和老弟聊起這部電影,我問他:你有哭嗎?他反問我:為什麼要哭?哭點到底在哪裡?我不認為老弟不懂這部電影,他也是個情感豐富的年輕人,但是因為對歷史的切入點不同,我們對同一部電影就有了不同的見解。但我相信過去國民黨長期執政時期的歷史教育是成功的,看看今天在電影院抽鼻子的人數,就足以見證過去歷史教育的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