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紀錄了一葉蓮,想了想,那目前長得最好的窗孔龜背芋似乎不應該忘記紀錄。那麼,就簡單把現在有的照片貼上來吧!
10/24,雖然是9/28帶回家的盆栽,但是一直到10/24才幫她拍了第一張玉照
10/25,不同角度來一張
10/30,這個角度拍起來倒是蠻好看的
既然已經紀錄了一葉蓮,想了想,那目前長得最好的窗孔龜背芋似乎不應該忘記紀錄。那麼,就簡單把現在有的照片貼上來吧!
10/24,雖然是9/28帶回家的盆栽,但是一直到10/24才幫她拍了第一張玉照
10/25,不同角度來一張
10/30,這個角度拍起來倒是蠻好看的
雖然沒從買回家記錄到現在,但是從中間想到要記錄開始,拍照記錄一下也不錯。
1024,就是這個冒頭,讓我想到了要記錄
1025,明顯長高了
1026
1027

1029
1030,葉片打開啦!
1102,移到大塑料收納箱內,而且移到後陽台來種植了。現在新長出來的葉片越來越小,而且一直沒有開花的跡象,判斷應該是日照不足,所以把一葉蓮移到後陽台來養養看,看看能不能把葉子養大、把花養出來。之前孩子們常常在逛街的時候表達對盆栽的興趣。但是一般居家用品店裡的盆栽,主要賣的是一種氣氛,不論植物健康與否,價格對錢包總是不友善,於是我們決定在9月28日,帶著孩子們去建國花市逛逛,一來讓孩子們看看有什麼植物確實是他們所喜歡的,二來也為自己的荷包精打細算一番。出乎意料之外,當天帶走最多盆栽的不是別人,正是我自己啊!
會有這樣的發展,當然是因為我就是那個付款的人啦!小朋友們只能選一盆,爸爸自己就可以多選幾盆囉!當天我挑走了1.藍雪花 2.窗孔龜背芋 3.一葉蓮&黃花菱。從9/28到今天10/24也快照顧了一個月,今天在看到一葉蓮的一些變化時,產生了似乎應該做點紀錄的想法,所以,就拍點照片來記錄一下吧!
1.藍雪花
2.窗孔龜背芋
3.一葉蓮&黃花菱
一葉蓮是這次帶回家的植栽中,另一個生長得很好的植栽。原本在花市裡,攤商是把一葉蓮和黃花菱裝在一起,所以我是一次帶回了一葉蓮和黃花菱。回家以後,我一開始確實是把一葉蓮和黃花菱放在一起養,但是隨著一葉蓮和黃花菱的持續生長,很快地空間就不夠了!於是我把他們分開放到不同的容器裡照顧。然後又注意到單純地浮水生長跟有底土抓根的情況下,一葉蓮和黃花菱的照顧跟生長會有所不同,於是我又用盆栽裝著底土把他們看似根部的地方一起沉到水裡去照顧。這次就是下面圖片中冒出水面的那根小莖觸發了我想記錄的心情。說起來一葉蓮已經長出兩片新葉了,也就是上面圖片裡的那兩片葉子。這兩片葉子都是後來新長的葉子,原先從花市裡帶回家的那片一葉蓮,已經老化、爛掉了!接下來我希望能夠穩定照顧一葉蓮和黃花菱的環境。這一個月來,真的已經變動了三次了!植物,還是需要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才能長得好啊!
黃花菱長得比較差了!原本黃花菱長得比一葉蓮還好,日夜開闔的葉片真的很有趣!現在把他的根系移到有底土的盆栽中長得卻看起來沒有之前好,真的不知道是因為最近連續下雨、降溫的關係,還是我做錯了選擇。總之,接下來和一葉蓮一樣,基本上不會再把環境做太多大變動,希望接下來用比較穩定的環境,能夠讓他越長越好。
10/24第一次植物紀錄!接下來應該會持續記錄,希望可以把這些植物顧好,並且隨著紀錄,看出他們的成長變化。
D1:台北→池上→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向陽山屋
D2:向陽山屋→嘉明湖山屋→嘉明湖→嘉明湖山屋
D3:嘉明湖山屋→向陽山屋→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池上→台北
原本在二月希望造訪的嘉明湖,因為天氣的關係,二月的時候撤退放棄了!這次四月再次試著造訪,總算老天賞臉,在一路雲霧狂風之下,竟然幸運地在抵達嘉明湖時守得雲開見嘉明湖,順利見到美美的天使的眼淚。
4/22從台北一路前往向陽山屋,這一路都是晴朗的好天氣,讓人不禁期待4/23能順利在好天氣中一訪嘉明湖。然而,事情總沒有那麼容易。4/23凌晨3點半從向陽山屋出發,一開始,確實是天氣很好,萬里無雲的夜空中,星空滿天,偶爾抬頭仰望沒有遮蔽的星空,看看城市沒有的滿天星斗,在美麗的夜中摸黑,也就沒有那麼辛苦了!But!就是這個But!當行程來到離開針葉林,開始上稜,踏上前往嘉明湖的長長稜線時,那風、那雲、那霧,讓人不禁懷疑這天氣怎能在幾個小時間就換上完全不同的面貌。
4/23在稜線上的行程是寒冷而艱辛的。尤其因為雲霧的關係,視野不佳,展望不佳,行程只剩下趕路而沒有景觀可賞時,連心理上的寬慰都沒有時,更是覺得又無聊又辛苦。這一天的行程就是一個目標就是嘉明湖。一路趕到嘉明湖山屋,休息一下並且把裝備整理一下,重新踏上往嘉明湖的路。過了嘉明湖山屋的行程,雲霧與大風一點也沒有稍歇,依然是吹送個不停,罩在各個山頭上的雲霧,讓往嘉明湖的這段路,依然是一段沒有展望的走在白牆中的路。好不容易走到嘉明湖畔時,雲霧濃到我在稜線上根本看不到下方的嘉明湖,看著高山草坡上被人、被獸踏出的散亂的路徑,一瞬間竟有迷途的錯覺。然後,霧稍微開了一點,我看到下方那顆依然被雲霧壟罩的天使的眼淚,才在此時意識到,我到了!
如果一個計劃超過多久沒做,你會放棄它?一天?一個月?一年?如果一個計劃持續了12年都沒執行,你還會去執行嗎?或是,你還會記得它嗎?
我明確記得我想要去北大武山這件事,大概已經是12年前了。在這之前如果我有曾經計畫過,我也已經忘了。所以,這次北大武山的朝聖,是一場我拖延了12年一直沒有去做的事。是的,就是拖延。我可以把一直沒去的理由賴給工作、賴給小孩出生,或是賴給任何理由,但是,歸根究柢就是自己的惰性,就是發懶而已。也因此,這次重新開始爬山,第一個,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北大武山,畢竟都已經12年了嘛。原本上個月我就計畫要去北大武山,然而上個月連續的降雨,造成步道的暫時關閉。關閉的時間剛好就在我的行程之前,也因此北大武山的行程就這麼被我順延到了這個月。而這次,我終於沒再拖延了!
D1:台北→新登山口→舊登山口→檜谷山莊
D2:檜谷山莊→大武神木→主稜岔路→大武祠→三角點→檜谷山莊
D3:檜谷山莊→舊登山口→新登山口→台北
3/18凌晨四點,從家裡一路開車南下。凌晨的高速公路順暢好開。感謝現代的科技,拜自動駕駛跟導航的功能,我順利地抵達新登山口的停車場。停好車,出發,踏上這場遲了12年的旅程吧!這次的行程,考量到自己的破體能跟自己不喜歡摸黑,所以還是安排了三天。出發之前天氣預報3/19跟3/20的天氣大概都是報陰天或晴時多雲。不過,山區的天氣就是難以捉摸,最重要的3/19終究還是一整天的淒風苦雨,讓這次攻頂一路都在大白牆內。在檜谷山莊睡了一晚,伴著一夜不停的雨聲,翻來覆去地想著第二天究竟該怎麼決定。思來想去,終究還是只能起床再看狀況吧!第二天,起床吃早餐看著滿山的白霧,還是走吧!再怎樣至少沒有下雨。一路上行,辛苦地來到主稜岔路口,終於看到大武祠跟三角點的指示牌。根據指示牌上的距離標示,大武祠〝只〞剩0.5K,三角點也〝只〞剩1.5K,但這1.5K,是我這一趟最煎熬的1.5K。
北大武山的主稜上,風吹個不停,加上不散的濃霧,雖然沒真的下雨,但帶著濃濃水氣的強風,除了淒風苦雨以外,還真找不到更適合的形容。我跨著佝僂的步伐以躲避強風的吹襲,一步一步艱辛地往大武祠走去。但這0.5K,卻像是走不到似的,怎麼也看不到大武祠出現在眼前。好不容易來到大武祠,留下兩張大白牆的大武祠照片,下一個難以抉擇的則是要繼續往三角點去,還是就此撤退。迅速評估了身上的行動糧跟體能狀況,判斷再走個1K應該不是問題,那就上吧!強風濃霧的天候依舊沒有改善,我依然只能艱辛地、緩慢地往三角點前進。每次休息都只能找那些被植被遮蔽的小小避風處。所有的懷疑跟撤退的想法在走到8.5K的路標處時達到最高峰。我一個人在8.5K處喘息著,強烈的孤寂感纏繞在心上,只剩0.5K了!但是好累!只剩0.5K了!真的要為了毫無展望的三角點拚嗎?所有的無力和困惑在這個時刻濃濃地纏在心上。走吧!水和行動糧都還夠,雖然天候沒有變好,但也沒有變差,前面這4.5K能走過來,沒道理這最後的0.5K走不到吧?我清楚記得,當我大口喘氣走上三角點前的上坡,看到三角點下的路徑旁放著前一組人的登山杖時,我的腦袋是一片空白的。是到了嗎?我朝著三角點處的人影喊到:請問,這邊是三角點嗎?當我收到山友肯定的回覆時,我想大哭的心都有啊!終於到了!終於來到這場12年計劃的中點了!(還得下山回家,所以是中點)跟著山友一起在三角點簡單拍照留念之後,彼此寒暄幾句,一起分享了這段淒風苦雨的慘狀,我開始踏上歸途。
從檜谷山莊到北大武山是一段上1000下1000的陡上陡下行程。也就是說,前面我來到三角點上山上的有多辛苦,接下來回檜谷山莊就得下山下得有多艱辛。對於破爛體能的我而言,毫不誇張地說,我真是下山下到腿軟啊。我不確定我滑倒了三次還是四次,下坡走到會滑到,除了路況不佳以外,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體力不濟啊!越接近檜谷山莊,我走得就越慢,因為我已經快沒力了,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辛苦地回到檜谷山莊,我真心慶幸自己安排的是三天的行程。聽到許多山友都是安排兩天行程,這一天就要下山回到新登山口,我除了佩服以外,也覺得太累了吧!不論如何,這一天就在疲憊不堪的狀況下,休息了吧!
三天兩夜的北大武山之行,還得要回到新登山口開車回家才算完成。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在高速公路的服務站準備下車吃個午餐時,我停好車從駕駛座開門下車時,那雙腿的痠痛真是......難以言喻啊!如果有人在旁邊看到我走路的樣子,一定會懷疑我是不是腿有殘疾吧!總之,再次憑藉著現代科技的協助,我一路平安地回到家裡,這趟北大武山的朝聖之行,就在全身痠痛之下,完成了自己對自己的一場12年之約!北大武,南台灣的排灣族聖山,雖然這次不能看到最美麗的妳的全貌,但或許每次旅程都要有些不完美之處,才有未來再訪的可能。下次再來,或許不用再等12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