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計劃超過多久沒做,你會放棄它?一天?一個月?一年?如果一個計劃持續了12年都沒執行,你還會去執行嗎?或是,你還會記得它嗎?
我明確記得我想要去北大武山這件事,大概已經是12年前了。在這之前如果我有曾經計畫過,我也已經忘了。所以,這次北大武山的朝聖,是一場我拖延了12年一直沒有去做的事。是的,就是拖延。我可以把一直沒去的理由賴給工作、賴給小孩出生,或是賴給任何理由,但是,歸根究柢就是自己的惰性,就是發懶而已。也因此,這次重新開始爬山,第一個,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北大武山,畢竟都已經12年了嘛。原本上個月我就計畫要去北大武山,然而上個月連續的降雨,造成步道的暫時關閉。關閉的時間剛好就在我的行程之前,也因此北大武山的行程就這麼被我順延到了這個月。而這次,我終於沒再拖延了!
D1:台北→新登山口→舊登山口→檜谷山莊
D2:檜谷山莊→大武神木→主稜岔路→大武祠→三角點→檜谷山莊
D3:檜谷山莊→舊登山口→新登山口→台北
3/18凌晨四點,從家裡一路開車南下。凌晨的高速公路順暢好開。感謝現代的科技,拜自動駕駛跟導航的功能,我順利地抵達新登山口的停車場。停好車,出發,踏上這場遲了12年的旅程吧!這次的行程,考量到自己的破體能跟自己不喜歡摸黑,所以還是安排了三天。出發之前天氣預報3/19跟3/20的天氣大概都是報陰天或晴時多雲。不過,山區的天氣就是難以捉摸,最重要的3/19終究還是一整天的淒風苦雨,讓這次攻頂一路都在大白牆內。在檜谷山莊睡了一晚,伴著一夜不停的雨聲,翻來覆去地想著第二天究竟該怎麼決定。思來想去,終究還是只能起床再看狀況吧!第二天,起床吃早餐看著滿山的白霧,還是走吧!再怎樣至少沒有下雨。一路上行,辛苦地來到主稜岔路口,終於看到大武祠跟三角點的指示牌。根據指示牌上的距離標示,大武祠〝只〞剩0.5K,三角點也〝只〞剩1.5K,但這1.5K,是我這一趟最煎熬的1.5K。
北大武山的主稜上,風吹個不停,加上不散的濃霧,雖然沒真的下雨,但帶著濃濃水氣的強風,除了淒風苦雨以外,還真找不到更適合的形容。我跨著佝僂的步伐以躲避強風的吹襲,一步一步艱辛地往大武祠走去。但這0.5K,卻像是走不到似的,怎麼也看不到大武祠出現在眼前。好不容易來到大武祠,留下兩張大白牆的大武祠照片,下一個難以抉擇的則是要繼續往三角點去,還是就此撤退。迅速評估了身上的行動糧跟體能狀況,判斷再走個1K應該不是問題,那就上吧!強風濃霧的天候依舊沒有改善,我依然只能艱辛地、緩慢地往三角點前進。每次休息都只能找那些被植被遮蔽的小小避風處。所有的懷疑跟撤退的想法在走到8.5K的路標處時達到最高峰。我一個人在8.5K處喘息著,強烈的孤寂感纏繞在心上,只剩0.5K了!但是好累!只剩0.5K了!真的要為了毫無展望的三角點拚嗎?所有的無力和困惑在這個時刻濃濃地纏在心上。走吧!水和行動糧都還夠,雖然天候沒有變好,但也沒有變差,前面這4.5K能走過來,沒道理這最後的0.5K走不到吧?我清楚記得,當我大口喘氣走上三角點前的上坡,看到三角點下的路徑旁放著前一組人的登山杖時,我的腦袋是一片空白的。是到了嗎?我朝著三角點處的人影喊到:請問,這邊是三角點嗎?當我收到山友肯定的回覆時,我想大哭的心都有啊!終於到了!終於來到這場12年計劃的中點了!(還得下山回家,所以是中點)跟著山友一起在三角點簡單拍照留念之後,彼此寒暄幾句,一起分享了這段淒風苦雨的慘狀,我開始踏上歸途。
從檜谷山莊到北大武山是一段上1000下1000的陡上陡下行程。也就是說,前面我來到三角點上山上的有多辛苦,接下來回檜谷山莊就得下山下得有多艱辛。對於破爛體能的我而言,毫不誇張地說,我真是下山下到腿軟啊。我不確定我滑倒了三次還是四次,下坡走到會滑到,除了路況不佳以外,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體力不濟啊!越接近檜谷山莊,我走得就越慢,因為我已經快沒力了,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辛苦地回到檜谷山莊,我真心慶幸自己安排的是三天的行程。聽到許多山友都是安排兩天行程,這一天就要下山回到新登山口,我除了佩服以外,也覺得太累了吧!不論如何,這一天就在疲憊不堪的狀況下,休息了吧!
三天兩夜的北大武山之行,還得要回到新登山口開車回家才算完成。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在高速公路的服務站準備下車吃個午餐時,我停好車從駕駛座開門下車時,那雙腿的痠痛真是......難以言喻啊!如果有人在旁邊看到我走路的樣子,一定會懷疑我是不是腿有殘疾吧!總之,再次憑藉著現代科技的協助,我一路平安地回到家裡,這趟北大武山的朝聖之行,就在全身痠痛之下,完成了自己對自己的一場12年之約!北大武,南台灣的排灣族聖山,雖然這次不能看到最美麗的妳的全貌,但或許每次旅程都要有些不完美之處,才有未來再訪的可能。下次再來,或許不用再等12年了吧!